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埠西头村,坐落于观水镇驻地南部,大沽夹河东南岸,地形以丘陵为主。村总面积2500亩,其中山岚300亩,粮食种植面积400亩,果园面积500亩;现有375户、769人,其中党员44名,“两委”成员3名,村民代表32名。埠西头村多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2019年至2024年,分别被授予烟台市文明村、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省级文明村镇、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牟平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头雁领航金雁村等荣誉称号。
埠西头村,被称为抗战时期的“胶东小延安”,是胶东的抗战总指挥部和红色根据地。1941年3月底,许世友率部进驻观水,司令部设在埠西头村,许世友、林浩以及胶东行政公署主任王文等首长随之入驻该村。电报房、制图厂设在埠西头村南4公里处的后垂柳村。5旅旅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进驻郁都村。从此,胶东八路军的许多作战方案在这里研究制定,无数道作战命令从这里发出。许世友、林浩在这一带领导和指挥了胶东的抗日战争,夺取了胶东抗战的全面胜利。
胶东区党委、胶东军区机关进驻观水埠西头一带后,胶东军区政治部机关以及报社、部队的宣传文艺团体等单位随之跟进。观水一带,也成为胶东抗战的政治文化中心。
埠西头村作为红色革命老村,许世友将军在此厉兵秣马,任常伦烈士在此荡气回肠;胶东军区司令部在这里岿然屹立,胶东军区卫生部附属四分所在这里救死扶伤,还有军区机关、小学、兵工厂、服装厂、报社等30多个机关都在这里建立,堪称军民融合鱼水情深的典范,可以说观水就是名副其实的胶东抗战中心。
近年来,埠西头村“两委”班子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找寻胶东抗战足迹、搜集胶东抗战故事,发动各网格党支部积极搜寻周边各村红色故事和老物件,成立“红色娘子军”文艺舞蹈队,在各村定期进行汇演,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充分整合胶东军区司令部、胶东军区直属医院第四分所等红色展馆资源,建起了“胶东红色医疗卫生事业陈列馆”;通过党支部带村、红色文化兴村、绿色产业强村,把胶东革命圣地埠西头村建设成为“精神传承、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红色美丽村庄。
一、八路军驻进村里 农民当家做主人
1941年3月18日,许世友率领胶东反投降指挥部,进驻埠西头村。20岁的刘美英,开始公开当崮山前村村长。不久,埠西头村与崮山前村合并为一个村,村民集合起来民主选举村长,每个选民对自己信得过的人向碗里投大豆粒,谁碗里的大豆粒多,谁当选村长。结果,刘美英碗里的大豆粒最多,成为当地不多的女村长。
从1942 年7 月1 日胶东军区成立,到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胶东区党委、胶东军区、胶东行政公署机关、胶东实验小学、胶东军区医院四分所等,常驻埠西头村,这里成为胶东抗日指挥中心。
八路军驻进村后,部队只要一有行动和医院转移转送伤病员,村里的担架队就得立马跟着走。开始还有闲着的板材,后来就只好卸下房门的门板。1941年3月,郭城战斗打响后,刘美英发动群众,不到半个小时,就凑集门扇46块,并及时用马车运到了前线。
1942年11月21日晚,日伪军冬季“扫荡”逼近埠西头村,刘美英负责带领7名伤病员转移,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根据地十分重视对部队和群众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1944 年11 月14 日,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在长沙堡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牺牲。11 月18 日,胶东军区在村西沙河,为任常伦烈士举行追悼大会,刘美英代表群众上台讲话。不久,刘美英被评为:胶东“支前模范”。
1943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胶东行政区参议长林一山,提出了到“麦田”里去开荒的建议:开始许多同志感到奇怪,到麦田里怎么开荒?他带领机关干部在村里,组织农民自愿参加农业合作社,在村北平泊的麦地里,打大口井,引水浇地,喜获丰收。新华社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在陕甘宁边区介绍了胶东区打井增产的经验。埠西头村村民,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二、改革开放拂春风 走上发家致富路
1947 年1 月,胶东军区发出了大参军的号召。这时的矫增骞,已年满18岁,且身强力壮,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积极报名参军,先后参加了十几次战役和战斗,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4月10日,潍县战役打响,矫增骞被敌人的燃烧弹击中。经医生全力抢救,生命是保住了,可他的左胳膊大部截肢,右手失去3指,被评为一等残废军人,为了减轻国家负担,1948年9月,19岁的他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
回乡后,矫增骞先后担任村团总支部书记、村俱乐部主任村党支部宣传委员等职,每样工作都是全县先进。1956年11月16日,矫增骞作为残废军人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烈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5年1月,矫增骞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8年。带领全村老少齐上阵,在村西小清河东修起了一条堤坝,在村东修水库,村南、村北两片的泊地上,打机井10多眼,建成700多亩旱涝保丰收的水浇田。
同时,矫增骞在村里成立了农业技术队,各类农业机械应有尽有。到70年代初,全村农业从耕种、田间管理、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连年丰收。村里还成立了“发电组”,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条条街道安装了路灯,村办企业用电自给有余。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人的吃饭问题,家乡面貌焕然一新。埠西头村成为县、乡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寻找发展集体经济的门路。村里先后建起了面粉加工厂、车铺、缝纫组,并对外营业。矫增骞还在村里挑选青壮年,组成装卸队,承包乡供销社、粮管所的全部装卸活。接着,经多方联系,托人买回两台拖拉机,搞起了运输。村里建起了副业大院,大小副业项目十几个,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连年增加,安居乐业。
三、 脱贫攻坚奔小康 建设现代新农村
走得再远,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17年,在外拼搏收入颇丰的林建龙,回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烟台市“优秀共产党员”、烟台市“劳动模范”。
万事开头难。2019年,李林龙带领村党支部,领办烟台市源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草莓,当年销售草莓12000斤,集体增收3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
淘得第一桶金之后,2021年,村里建成16亩樱桃大棚,亩产1500斤,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到2022年,合作社获烟台市“五星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荣誉称号。
传承红色血脉,吾辈刻不容缓。2022年,林建龙主动联系有关部门,以“胶东军区四分所旧址”为基础。于2024年,建成了“胶东红色医疗卫生事业陈列馆”。
2024年,村合作社与云南红河二三共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完成3座温室建设,种植蓝莓6500盆,当年收益达到30万元,为80多人解决就业。
合作社增加了集体收入。2019年,村里投资90万元完成村庄整体绿化;2022年,投资280万元完成村庄污水处理、投资90余万元完成村庄主路硬化;2025年投资100万元村内亮化、文化广场改造等,不断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的埠西头村,将通过党支部带头、红色文化兴村、绿色产业强村、精细管理治村、生态环境美村,逐步形成集红色教育培训、乡村文化旅游、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红色产业链条。建设成为“精神传承、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红色美丽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