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革命老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革命老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承载地。本刊以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展现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老区,听党话跟党走,担当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实现现代化征途上的新实践新作为。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929年1月1日,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井岗山,踏上转战赣南、粤东北、闽西的艰难行程。
3月14日,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汀县长岭寨全歼国民党军阀第二混成旅郭风鸣部2000余人,缴获500多支枪,乘胜解放了长汀城,红军取得了下井冈山后最大一次胜利。
1937年,朱德在延安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交谈时特别指出:红军这次行动,本来只是为了躲避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而进入福建,并没有计划拿下长汀。然而由于长岭寨一战击败郭风鸣,“紧跟着出现了在长汀的意外战果,这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
一次意外,成了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此后,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龙岩(通称“闽西”),成为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红色圣地,成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成为红军的故乡、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写下许多彪炳史册的光辉历史。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这首毛泽东自称在马背上哼成的《清平乐·蒋桂战争》作词时间是1929年秋,红四军跃过汀江的时间是1929年5月20日。
1929年5月初,蒋桂混战以桂系失败告一段落,江西敌军立即抽回兵力,集中力量向红军进攻。粤桂军阀又起战火,接邻粤东地区的闽西各大小军阀,先后卷入混战。盘踞在龙岩的国民党土著军阀陈国辉的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追随闽南的国民党新编第一师,于5月中旬出兵粤东,闽西南地区守敌一时空虚。此时,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及时将敌情写成书面报告,派人送往赣南,请红四军前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扩大闽西地区斗争成果。
5月1日,毛泽东在瑞金叶坪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制定了“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行动计划,避开赣敌,转向敌人力量空虚的闽西进军。5月19日,3000多名红军主力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下,从瑞金县武阳越过武夷山脉,20日到达长汀县濯田水口村,在村民的帮助下,顺利渡过汀江。
随后,红四军一鼓作气,攻克龙岩城,将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县连成一片,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短短二三个月的时间,闽西大地便呈现出毛泽东词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场面。
正在革命星火渐成燎原之势之时,党内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开始抬头。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毛泽东打算总结过去斗争经验,解决红军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但他的正确意见被否定,被党内严重警告,前委书记落选。7月毛泽东又身患疟疾,便辗转到永定区抚市乡荷助头村泽东楼、岐岭乡牛牯扑的华兴楼和小竹寮,一边养病,一边作社会调查,一边指导地方革命工作,在实践中探索革命道路理论。1979年,张鼎丞、谭震林发表署名文章《红旗跃过汀江》:“为了系统总结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29年12月两年多时间红军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经验,毛洋东同志在粟裕同志率领部队的保卫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永定、金丰、湖雷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并在牛牯扑竹寮里着手起草《古田会议决议》草案。”
1929年9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太忠庙召开,因陈毅到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工作尚未归来,会议由代理前委书记朱德主持。这次会议,七嘴八舌开了三天,毫无结果。会上,罗荣桓发言,要求请毛泽东回来领导红四军。张恨秋在会上发言,他以在苏区几个月的体验,说明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正确性。指出了毛泽东离开红四军这段时间,指战员的思想混乱和军事决策的失当,使红四军面临着危机,解决红四军的领导权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了。他还起草了一份“敦请书"在大会上宣读,恳请毛泽东返回红四军领导岗位。罗荣桓、张恨秋说服了大多数与会人员,前委也接受了多数人的意见。会议期间,朱德联合其他代表写信请毛泽东回来开会。毛泽东回信:“红四军党内是非不解决,我不能够随便回来;再者身体不好,就不参加会了。”因此信,毛泽东再次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只得抱病坐担架赶到上杭,但会议已经结束。
9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红四军前委指示信(即九月来信)这封信是陈毅按照陶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共中央会议的精神代中共中央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九月来信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只有加强无产阶级意识的领导,才可以使之减少农民意识”,并要求红四军前委和全体干部战士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
11月26日,毛泽东根据中央“九月来信",在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组织部部长谢汉秋的陪同下,从上杭蛟洋来到长汀。与朱德、陈毅会合,重新就任红四军前委书记。28日,毛泽东在辛耕别墅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一)召开九大接受中央指示,反对机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反对派的决议,开展政治整顿和军事训练,为召开红四军九大作准备。(二)用各种方法,建立红军的政治领导。(三)纠正党内错误倾向,并扫除红军内的封建残余制度(如废止肉刑、枪毙逃兵)。
12月3日,国民党军“三省会剿”由赣入闽向长汀袭来,为避其锋芒,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一、二、三纵队离开长汀开赴连城新泉与第四纵队会合,领导红四军4个纵队4000多人进行了为期10天的军政整训。按前委分工,毛泽东、陈毅负责政治整训,朱德负责军事训练,经过整训,红四军面貌一新。
12月中下旬,因国民党军再度来袭,红四军陆续移师上杭县古田。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指示信,审议通过了八个决议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案,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大原则,使人民军队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从此,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的发表,定型于古田会议,成为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1930年元旦,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队长林彪在给毛泽东的“贺年信”中提到,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党和红军内部悲观氛围四起,红四军应该各自打游击寻找出路。
此时,毛泽东刚从红四军前委机关驻地八甲村移住协成店。他针对红四军中林彪等人流露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悲观情绪,给林彪写了一封六七千字的回信。这封信最初以《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印发给红四军广大干部士兵学习。1948年林彪向党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毛泽东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名字。毛泽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学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科学预判中国革命的高潮将很快到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标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道路,是大革命失败后陷于绝境的中国共产党的涅槃和重生。
到1930年夏,正是在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光辉著作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道路指引下,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约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全国党员人数超过12万人。除了井岗山、赣南、闽西根据地外,主要的根据地还有: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广西左右江、广东东江和琼崖等。——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2024年5月,记者有幸沿着毛主席当年转战的足迹,跃过汀江,攀泽东楼,登临江楼,寻访“饶丰书房”小竹寮,沉思协成店,主席所到之地,永远是一室、一床、一椅、一桌、一油灯,却以如椽之笔,擘画着中国革命的宏阔蓝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闽西革命根据地,点亮了中国革命的万家灯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学预言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它的光芒在古田协成店升起,穿越时空、穿越山海,照得很亮,照得很远……
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做春光。寥阔江天万里霜。
据郭沫若考订,毛泽东这首《采桑子·重阳》,写作时间是1929年10月11日以后的几天中。此时的毛泽东,几度生死,历经坎坷,住进了上杭县城汀江边上的临江楼。这日,正值重阳佳节,面对汀江,遥望南天,山峦竞秀。黄菊怒放。毛主席触景生情、柔中寓刚。用婉约风格的词牌《采桑子》,填下了这首悲壮豪迈的词。
十月的汀江,本没有霜,但毛主席个人正在经历风霜,红四军正在经历风霜,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在经历风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革命正在经历风霜。一个“霜”字,是对过去浅浅地回望,更是对未来深深地展望。
霜里飘着香,香透红土地。因为一个“霜”字,闽西创造了中国土地革命史上的奇迹——“二十年红旗不倒”。
新中国成立后,久经风霜的闽西红土地,更加芳香四溢。
1952年6月,华东军政委员会确定闽西为斗争最长、损失最大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8月,福建省委召开首次老区工作会议,制定划分革命根据地标准:(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分配过土地(有的尚未分配土地)的老苏区;(二)苏维埃政权撤退后,进行武装活动的老游击区;(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开始至1949年4月南下大军渡江以前新开辟的游击区。其中,长期支持革命斗争、受摧残最严重的老苏区与老游击区列为革命基点村的划分必须通过老区人民代表会,由群众民主评议确定。
1953年6月,龙岩专区按照福建省委要求完成评划工作,共评划出610个省定革命基点村。其中,龙岩(现新罗区)187个、永定234个、上杭69个、武平27个,长汀34个,连城28个、漳平31个。
按当时福建省委统一部署,省市县三级共同负责,连年加大投入,为革命基点村村民重建家园,配套建设学校、道路、水电、医疗等基础设施,实行免交公粮优待政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快革命基点村脱贫攻坚步伐,补齐革命基点村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大力实施“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对红色资源深入挖掘保护,对硬件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对现代产业和民生保障进行优化布局,610个革命基点村一个都不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荷坳头——泽东楼前红旗飘,基因传承展新貌。
培斜——昔日“县苏"所在地,今朝“中国特色村”。
大源——不朽的“革命卢森堡”,不变的“红绿交响曲”。
光彩——风起云涌红旗不倒,一河两岸山清水秀。
塘背——“松毛岭”战斗呈英豪,建设小康路上不能少。
水北——红色血脉永不息,绿水青山遍地金。
龙车——闽西“小莫斯科”,省级“一村一品”基地。
......
610个革命基点村,一个村庄,就是一面红旗。
“不只有省定的革命基点村,还有市定的革命基点村、县定革命基点村。我们永定区共有266个革命基点村,是全省革命基点村最多的县(市、区)支持革命基点村建设,是首任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首创的,据我所知也是全国独有的,省定的革命基点村3000个左右。”曾任永定县政协副主席(正处级)、现任永定区老促会会长马建林边走边说,“张鼎丞是我们永定人,也是我爷爷马永昌的入党介绍人。前面,转过弯来就是他的故居……”说话间,已经来到金砂镇西田村张晶丞旧居。
一围两米多高的院墙,正中只建有一个亭子,并不见屋,亭子下面立着一块碑:“张鼎丞故居纪念亭”,从院中望去,围墙东面、南面、西面,都是三四层的居民小楼,北面是林地。走进院落东北角,才见一段2米宽的用玻璃罩着的残墙,右边一块碑额上题着“一段残墙,一座丰碑”。
张鼎丞,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福建省首任省委书记、省长,新中国检察制度奠基人,第一、二三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26年6月底7月初,张鼎丞在永定策划和领导了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永定暴动后,他家的房子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只剩下厨房边一段残墙。新中国成立后,永定县党委政府和乡亲们多次建议他重建故居,他和子女们一直没有同意。
一段残墙。一座丰碑。张鼎丞们以一己残墙,树起万千红旗,撑起亿万民众。
红旗不倒,江山永定。
东方欲晓,风景这边独好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路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在出版《清平乐·会昌》时曾批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是江西东南边境县城,紧邻武夷山脉,翻武夷山即是福建长汀、连城。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时,会昌是南大门,长汀是东大门。
1934年7月,反“围剿”已达9个月,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影响,红军一直没有摆脱被动局面,北大门广昌已经失守。7月23日凌晨,毛泽东登会昌山,向东看,思潮随武夷山脉起伏连绵直奔东海;向南望,宇下南粤大地一片青苍翠绿。此时的毛泽东备受排挤,虽不得志,仍不失志,愤然作下《清平乐·会昌》,于不经意间预言了中央红军的前途。
9月23日,在毛泽东向东看去的“颠连”腹地,一座横亘在长汀、连城两县交界、南北长80多华里、东西宽30多华里武夷山支脉上的大山--松毛岭,打响了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前夕的最后一场重大战斗--松毛岭战斗。国民党东路军6个师,配备飞机大炮向松毛岭发起猛烈进攻。我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军及地方武装3万多人用血肉之躯构筑了七天七夜的悲壮防线,以牺牲数千将士的代价,为主力红军长征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
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这支刚走下火线的英勇铁军,吹响了长征的第一声号角。在长汀县南山镇的钟屋村(后改为“中复村”)观寿公祠前召开誓师大会,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复村也因此被誉为“长征第一村”、红军长征出发的“零公里”处。
2022年9月30日,“天安门广场建党百年庆典百面红旗”第34号红旗捐赠仪式,在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观寿公祠门前广场举行。建党百年庆典红旗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时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100面红旗,第34号红旗寓意1934年红军长征从此出发。
建党百年红旗落户闽西苏区长征出发地,龙岩老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2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包括龙岩、三明在内的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3年,龙岩老区抢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机遇,老区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局起步。
——2024年,龙岩老区继续向“新”出发,坚持打好革命老区牌、打好绿色生态牌、打好特色产业牌、打好对外开放牌、打好大爱龙岩牌,加快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岩篇章。
采访结束,记者夜宿闽西宾馆。晨起行进至宾馆前的挺秀桥上。一轮朝日从东宝山喷薄而出,照向河中的挺秀塔,射向岸边的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穿透沿城而下的一川青水……
龙岩,是全国唯一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龙韬虎略育新机,龙江虎浪开新局。现代化征程上的龙岩,正如毛泽东当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预言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一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