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革命老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革命老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承载地。本刊以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展现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老区,听党话跟党走,担当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实现现代化征途上的新实践新作为。
广元市地处川陕甘结合部,因雄踞剑门天险,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的美誉。
剑门天设险,鸟去难过壁。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属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地貌,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隘口两旁断崖峭壁,其形似“剑”,其态如“门”,故称“剑门”。剑门关所处的大剑山,东临嘉陵江,西接五指山,绵延一百多里,重重七十二峰如刀削斧劈、峰峰如剑。蜀汉时诸葛亮在此建关楼、修阁道,条条栈道如飞梁架阁、直入云霄,立山似“剑”,悬道成“阁”,故称“剑阁”,因《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名冠天下。自秦汉以来,剑门历经上百次战争,无一例是从正面进攻得胜的。蜀汉末年,大将军姜维以三万人马拒魏将钟会十万大军于关外不能前进一步,其古战场遗址犹存。
1934年12月19日,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境内的党中央,电示红四方面军钳制四川全部敌军,配合中央红军行动。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并实施“川陕甘计划”,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广昭战役,目的是歼灭胡宗南在广元、昭化地区的部队,以利向甘肃南部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地区发展,寻歼胡宗南部主力。
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及中革军委又电示:四方面军乘蒋敌尚未实施“川陕会剿”之前,集中力量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突入敌后运动歼敌,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接电后,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徐向前(西线广昭)陈晶浩(东线巴中)等深感情况紧急,火速赶回旺苍召开会议,当即决定暂停广昭战役,隐蔽造船,收紧东线兵力,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川陕根据地,集中全力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此时,国民党正采取堡垒主义方针,集结约200个团近30万的兵力将川陕根据地团团包围,53个团布防于约600里长的嘉陵江西岸。其中,嘉陵江上游的剑门关不仅驻防着敌军3个团,还是阻止国民党邓锡侯部21个团南下增援的“咽喉”,是整个战局的“棋眼”。
为迅速贯彻党中央“渡江西进”战略部署,红四方面军采取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作战方针,以主力一部出击陕南,调动沿江敌人向北行动,为在苍溪、闽中一线渡江创造战机,从而造成国民党重兵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实行战略转移。
经过1个月的与敌周旋和渡江准备,3月28日夜,总指挥徐向前准时发出作战命令,红四方面军8万大军在“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旗帜和口号下,浩浩荡荡渡江西进。
当晚,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渡江之时,先头部队已兵分三路向剑门关及剑门主峰迂回包抄,于4月2日11时发动总攻,红军与敌人进行多次肉搏,激战历时半日,守敌3个团被全歼,红军一举攻占剑门天险。至此,敌人沿江防线悉数被摧毁,红军控制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400余里的嘉陵江西岸。红军乘胜进击,不久便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起梓潼,北抵青川,纵横三百里的广大地区,解放县城9座。
徐向前后来回忆到:“从1935年1月中央来电,令红四方面军全力西渡嘉陵江,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之日起,我们就把冲破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计划和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变成这一时期全军的战略行动方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敌情变化,红军的行进路线有些曲折,但全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方向和任务,我们是明确的,毫不动摇的。”
云从龙舞,风从虎啸。党中央一声令下,红四方面军千里驰援。
强渡嘉陵江,直战剑门关。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有计划地撤离辛勤耕耘了28个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川陕会剿”计划,同时开始了历时19个月的战略转战——长征。
从此,红四方面军数翻雪山,三过草地,一度南下,两次北进,大小战斗千百次,冲破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有力策应了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北上,最终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宁大会师,为党中央奠基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18兵团在贺龙率领下由陕甘南下入川,12月18日第60军180师540团再度攻克剑门关。毛泽东闻知后,挥笔写下:“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随后,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以强大兵力形成对成都的合围,迫使敌军5个兵团先后宣布起义,不久成都解放,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企图盘踞西南地区、何机卷土重来的意图。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
1982年,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
2006年,国务院核定公布剑门蜀道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由剑门关、黎云廊两个紧邻景区组成的剑门关旅游区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架云廊古蜀道,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后,深情赞叹:剑阁是个好地方。
凿开千里地,通得一隅天。巍巍剑门关默默倾听着历史的回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亲眼见证着广元老区人民传承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接续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以一个个新胜利交出中国式现代化广元答卷的奋斗历程。
老中少共建“红城”
2020年6月9日,全国最高龄的四川营山籍老红军战士王定国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王老在广元工作战斗虽然只有5个月,却与广元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给我们留下了一座中国红军城。”曾任旺苍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广元市老促会会长邓光惠告诉记者。
王定国,是在长征途中被冻掉一根脚趾头的“九趾姑娘”是“廷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9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营山400多名妇女同志参加红军,革命热情高涨的王定国被任命为妇女独立营营长。1934年1月,王定国被选入川陕省苏维埃学校学习,后被留在川陕省苏区机关工作。1935年3月,王定国随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参加长征。
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进人旺苍作战,6月解放旺苍全境。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川陕苏区党政军机关移驻广元旺茬县东河镇,在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汇集了40多处领导机关,以及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从此,旺苍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后期首府、运筹指挥的中枢和支援前线的战略后方,成为川陕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此诞生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三个之最”:建制最早的水兵——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直属水兵连,规模最大的妇女武装力量——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建制最大的红色童子团组织——少共国际先锋师。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广元全境。旺苍直接经济损失123.9亿元,是全国重灾县。旺苍老城也不能幸免,70%的房屋需要重建。
2009年9月,“中国·广元红色旅游发展大会”在旺苍县拉开序幕。会前,97岁的王定国亲笔为旺苍老城题写了“中国红军城”。会后,王老多次听取“中国红军城”的保护、开发情况。
2010年10月,98岁的王定国在家人陪同下,最后一次来到广元红星公园考察参观,并欣然题字“红色广元”,希望广元一定要把红军文物保存好,用红军精神来教育激励后人,让红军精神代代传承。
“弘扬红军精神,重建美好家园——历经战火的广元老区人民”民,把红色旅游作为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动力产业、惠民产业,全力以赴投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新的伟大战斗。
——2011年1月,广元市利州区“红军塔”落成,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题写碑名,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也题写了“军魂”二字。
——2011年3月,由李先念亲笔题词、徐向前亲笔题名,对红四方面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旺苍县木门镇“木门会议纪念馆”经灾后重建开馆。
——2011年6月,经过4年多时间的基础设施改造和修复完善,崛起于危难的旺苍“中国红军城”举行开城仪式,正式面向社会开放,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遗址点最多的红军遗址群之一。
广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西部主战场、后期首府地,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聚集地和出发地,全市95%以上区城有红军战斗过。广元处处流淌着红色血液,共有53万名广元儿女参加红军,3.8万余人为革命捐躯,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从中走出了5位中央委员和10位共和国将军。目前,广元依托各类革命遗址和红色资源,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7个省级、19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红色博物馆(纪念馆),5个全国红色经典景区,打造了3条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城”。
4月底,记者刚出旺苍“中国红军坡”,一座红军小学——刘瑞龙红军小学迎面扑来。古朴的校门上方,是一面大大的红四方面军军旗,左边是“做一颗有梦想的石头”校训浮雕墙,右边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浮雕墙,时刻提醒孩子们——我是红军精神的传承人。
“刘瑞龙是时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为发动老百姓参加红军,刘瑞龙组织红军爱字队在我们旺苍的石壁山崖上留下了三千多副石刻标语。其中一则红军石刻标语‘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就在我们县城边的石壁上,距离学校不远,有十九个字,28米长,是目前四川现存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旺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老促会会长赵俊科介绍,“独立,自由,领土完整,这个刻在石头上的梦想,是当年红军的梦想,也是我们红军城的梦想,更是我们红军小学的梦想。”
不胜不休,做一颗有梦想的石头!
斯人已去,精神永续,中国式现代化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可期。
陆海空遍插“红旗”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阅兵式上“广元造”炮瞄雷达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元国防工业的红旗在天安门前迎风飘扬。
“广元造”得益于上世纪60年代起全国进行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广元作为革命老区被优先布局,1965年开始,50多家国防军工企业入驻广元、旺苍、青川、剑阁等县,当时在广元投资3.5亿元,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建立了军工电子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为广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工业基础,改善了广元工业布局,提高了广元工业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和综合实力,带动了交通、水利、纺织、轻工、建材等产业发展。1985年广元建市时,电子军工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
——2016年10月28日,具有猎潜功能的056型(江岛级)轻护卫舰--“广元舰”正式下水服役,担负起守卫祖国海疆的光荣使命。
“广元舰”缘起于1935 年在旺苍组建的我军最早的成建制水兵部队——红四方面军水兵连。1935年2月,为保证西渡嘉酸江的胜利,红四方面军决定成立用于渡江的特种部队——水兵连(先遣营)在各部队抽调会游水、能划船的战士260余人,随即开展学习水性知识、摇船、泅渡等技术,演练上下船、登录突破、巩固登陆场和向敌纵深进攻等战术动作训练。四川仪陇籍战士张思德是当时水兵连的尖子兵,曾潜游到嘉陵江西岸察看国民党守军的底细,并只身带回两条敌船供红军渡江使用。
2014年开始,时任广元市老促会会长何启书受市委、市政府委托,积极协调中国老促会并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申请“广元舰命名工作。
2015年3月,广元市委、市政府、广元军分区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部关于“广元舰命名情况的通报函》,南海舰队某部一艘护卫舰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广元舰”。
“广元舰”传承着红军的血脉基因,见证着红土地人不变的初心,激励和汇聚起老区人民加快老区振兴的意志力量。
——2022年7月9日,神舟十四号飞船乘务组3名航天员手捧反映老区面貌的图片,在太空中集体向老区人民致敬,“广元茶”冲出大气层C位出道。
4月,记者走进旺苍县木门镇“广元黄茶母本园”,正值桃花盛开、黄茶吐绿,红黄绿相映,美不胜收。
近两年,旺苍县强力推进百亿茶产业集群建设,全县茶叶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黄茶5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黄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省级茶叶种业园区,茶叶种类330余种。2023年,全县茶叶产量8500吨,综合产值60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木门镇三合村创建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米仓山茶获全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进入全国农业品牌目录。
春点桃花红绽器,雨润乳芽黄透香。“老区和老区人民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工作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如今革命老区旧貌焕新颜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新时代的老区焕发新的活力。”航天员的致辞在茶园上方久久回响……
“广元造”亮相首都,“广元舰”驰骋南海,“广元茶”走向世界。广元老区人民正在把“红旗”插向陆海空天各个角落……
天地人深耕“红土”
2024年3月15日,81岁的贯和普从美国费城来到四川广元,开始了她第24 次以剑门关为中心的蜀道之行。
贾和普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63年。当时,在美国攻读艺术史的贾和普,在一次展览中邂近《明皇幸蜀图》,画中一条峭壁上栈道吸引了她。此后,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贾和普一直在寻找中《明皇幸蜀图》的那条栈道,直到2001年,贾和普偶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到广元——走蜀道》的文章中看到了一张栈道图。贾和普当即联系到文章作者陈洋,相约同走剑门古蜀道。
从2001年第一次徒步蜀道,贾和普几乎每年在圣诞节后飞赴中国,短则2个月,长则4个月,以广元剑门关为中心,徒步寻找散落的一段段古蜀道。2007年,贾和普寄给陈洋一本400多页全英文书——《中国古蜀道行走指南》,把蜀道称之为“China'sGreatRosds",图文并茂记录着历经千年屹立不倒的古蜀道古柏林。
这次来,贾和普还带来9位外国朋友。虽已81岁高龄,但她仍然精神矍铄,一路上不停地给大家介绍蜀道文化和三国文化。她表示会坚持来中国,不停地走蜀道,并让更多的人喜欢蜀道,她希望可以一直走下去——“和普”两个字取自英文“hope”,她希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希望古蜀道走向世界。
穿秦岭,越巴山,贯古今,像贾和普记录古蜀道一样,古蜀道也在记录着历史的解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书写着明天的希望。现如今,一条条“超级蜀道”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蜓前行,在红色沃土上播种“希望”
——“蜀道”变“要道”。2017年兰渝铁路、西成高铁先后全线贯通,2019年嘉陵江全面通航,广元港建成开港;2023年绵苍巴高速全线通勤,广元机场改扩建完成,开通航线20条。广元成为通江达海、联道南北、控带西部、融入亚欧的重要枢纽。目前,广元正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定位为牵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
——“灾区”变“新区”。汶川地震致使广元310万人受灾、4850人罹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中央紧急调集2万余名军警部队,火速奔赴广元展开救援,同时举全国之力援建地震灾区,先后在广元投入各类资金1248.4亿元,实施灾后重建项目6303个,使广元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浙江省重点援助青川县,援建86亿元、547个项目,澳门特别行政区重点援助广元市利州区,援建16.13亿元、26个项目,黑龙江省重点援助剑阁县,援建15.5亿元、146个项目。直到今天,剑阁县老区人民依然视黑龙江人民为家人;剑门关景区对所有持黑龙江身份证游客免费开放。
——“苏区”变“特区”。广元市地处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域,是秦巴山腹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所辖7个县区中有6个国贫县、1个省贫县。进入新时代,广元市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7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023年,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起步,红色广元全力拼经济、比发展、惠民生,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2024年,红色广元因地制宜、向“新”而行,深入实施“1345”发展战略,传承着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苏区基因,持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元新篇章。
“红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红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红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蕴。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吉祥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代表色。
行笔至此,回想起广元之行与曾任剑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现任广元市老促会副会长陈勇的一次闲聊。2023年入冬,哈尔滨将火爆“出圈”,全国各地游客齐聚哈尔滨,共赴冰雪盛宴。2024年1月12日,剑阁文旅走出四川红土地,踏上东北黑士地,出现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陈副会长直言:有网友质疑剑阁文旅是为了蹭热度,其实不然,我们是为了回报黑龙江人民,助力东北老区振兴,虽力单势薄但初心不改,像当年黑龙江人民无偿援建剑阁一样。
当年,哈尔滨的“风”吹到了剑门关。如今,剑门关的“红”助燃着哈尔滨的雪。
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广元老区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只是征程自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