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紫阳县提出产业精准到户、就业精准到人(简称“两个精准”)的乡村工作目标。两个精准同时指向的是要稳定农民就业创收的门路,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目标。如何才能实现两个精准,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据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紫阳现在农村劳动力18万人左右,2020年的数据表明,非农业就业约9万人,其余9万人需要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就地精准就业。目前紫阳常用耕地约为33万亩,从理论上来讲,9万劳动力经营33万亩耕地,可以满足就地就业需要。但紫阳先后实施了陕南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共有12万余农民离土没离乡,这些劳动力无法利用土地就业,怎样让这部分人实现两个精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用建设产业链的方法来实现两个精准,是破解这个难题的一个重要选项。所谓产业链,通俗地说就是由多个互补性骨干产业形成的产业体系。这里着重强调的是骨干产业的互补性,紫阳业已形成的骨干产业,在农民就业方面都有不俗的贡献,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产业都过于“单打一”,产生的次生效益和连锁效应较小,难以覆盖与土地分离的劳动力就业。必须要在巩固发展原有骨干产业的同时,开发新途径,切实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新产业链要以养殖业为龙头
紫阳新的产业链应当由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销售业这四大骨干产业来构成,并且以养殖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具体地说,养殖业要以圈养牛羊为主,促进以饲草供应为目的的种植业;催生以饲草加工、牲畜粪便加工处理、畜产品加工为目的的加工业;带动以饲草、商品农家肥、肉类产品销售为目的的销售业。一旦形成以牛羊养殖为主的大规模产业,其饲养、防疫、饲草、生产、加工、收储、运输、产品销售、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等工种都可以实行市场化的专业经营,紫阳的富硒品牌优势,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形成以畜牧业为纽带的各行业利益共同体,促进提高农业经营的整体水平。
据调查,圈养一头牛从幼崽到成品出栏约需700天,最多两年见利。较之于其他骨干产业项目,养牛完全可以称得上见效快的项目。牛羊以食草为主,饲草就地供应无忧,对粮食消耗相对较少,受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小,养殖成本可控。人们肉食结构正在由以猪肉为主转变为以牛羊肉为主,所以牛羊肉市场潜力很大。牛羊的抗疫能力较强,疫情易防易控,安全程度相对较高。
圈养牛羊和种牧草都是简单劳动,技术要求和劳动强度都很低,特别便于老弱劳动力和家庭妇女灵活就业。牧草的种、管、收各个环节时间要求都不是很紧迫,不需要天天坚持田间管理,只要能通公路,承包地在20公里以内均可经营,适合短距离内集中安置的农民种植。据东木镇军农村养牛户宋士武试种结果,种1亩黄竹草,中等产量可达3万斤鲜草。如果与养殖大户实行合同订购,在运输车辆可到的地方交货,每亩年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一个家庭只需种2亩黄竹草就可圈养3头牛,这对那些没条件外出务工的人,不失为一条就业创收的好路。按统计数字计算,全县农户户均约有4亩耕地,离开土地的35000名农民,弃耕面积约14万亩,如果利用这些土地种草,全县养牛总量可达21万头。所有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新产业链建设需要把握五个关键环节
要建成上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社会化生产链,必须要把握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推行圈养方法。一方面,圈养牛羊是紫阳新建产业链的基础。只有实行圈养,才能实现大规模养殖,只有实行大规模养殖才能实现饲草种植、加工、供销、疫情防治、排污、粪便处理、产品加工销售以及闲置土地流转等产业兴起和连动。另一方面,就养殖成本而言,也必须实行大规模圈养。据对东木镇十余户养牛户调查测算,一头牛平均每天草料约需12元,加上防疫、固定要对这些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资产折旧、财务费用等,1头牛的成本大约为1万元左右,按现行市价可卖1.8万元,年均获利3500至4000元。摊到每头牛的费用与养牛的数量成反比。圈养30头牛,只要两个人就可以了(不包括种饲草),年均获利大约为10万元左右,与打工收入不相上下。养牛少于10 头则年均收人甚微,而养30头牛与养100头牛所需的劳动力投入却相差不多。如果散养,两个人养三头牛都难以招架。
二是利用大户带动。据对东木镇调查,全镇现有牛存栏15头以上的5户;存栏羊300只以上1户。这些都是最近两年起步的养殖大户。这些大户的户主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29岁,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最高的有大学本科学历。这些人都有外出务工经历,见的世面多,接触的信息量大,想干事,能吃苦。燎原村七组的王先伟是这些人中年龄最小、学历最高的,他现任村副主任,前两年从北京某公司辞职回家养牛,他说外出打工前景难料,不如利用当地资源自我发展。他有坚定的决心和充分的信心要开闯自己的发展之路,他从养30头牛起步,现在已发展到160头牛。
三是完善合作经营。养殖大户一般都以土地流转、合同用工、饲草种植和分喂收购等形式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合作户都有一定的权、责、利。紫阳各类专业合作社数以百计,这是实现两个精准的一支生力军,要通过完善合作经营,让他们充分发挥力量。促进健康发展。总结发展正常、发挥作用大的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对那些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却没有发挥作用的,要帮助他们限期按约定达标,经帮助仍达不到合作社规定标准的,应取消其享受的优惠政策。
四是改进培训方式。针对发展圈养牛羊的各个工作环节开展培训,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例如饲草加工、收储、粪便处理、产品销售都是紫阳养殖业中的薄弱环节,除了县内常规培训之外,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训。走出去就是分批次组织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紫阳饲草丰富,但有些养牛羊的大户却在外地购买成品饲草,这种现象反映的是紫阳饲草收储技术落后。政策规定,今后牲畜粪便要经处理后才能还田。紫阳有几万亩茶园,每年需要大量的农家肥,而经过处理的牛羊粪便就是精品农家肥。因此,紫阳富硒农家肥的生产及销售极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一项新兴产业,要配合发展圈养牛羊,同步进行农家肥加工及销售培训。请进来就是由政府出面请专家来指导。紫阳在茶、烟叶、红薯、玉米、水稻种植等方面,有请进来的先例,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广开门路,引进外地人才或企业来紫阳发展养、种、加、售产业链。
五是加强配套服务。据调查,养殖用地、排污、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是紫阳发展新产业链最大的困难。大多数养殖大户都表示:要成就一番事业,虽然不应当依赖政府,但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如果政府不出面解决,那就没有办法。由此可见,养殖大户对配套服务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加强配套服务,一是要倾斜扶持,精准施策。全县要把产业振兴的重点放在支持圈养牛、羊上来,由镇政府牵头召开现场办公会,分户研究扩大养殖规模用地、排污、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报县政府立项解决。在甄别准确的前提下,实行扶持直通车,落实优惠政策到户。以养殖大户为中心,建设养殖园区,起到扶持一户,带动一片的作用。二是要制定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推动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各镇都有不少湾、沟、槽的成片土地,有些甚至是上百人的全部耕地,因远离农户而弃耕荒芜,要以合理的方式向养殖大户流动。三是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县里应成立领导小组,作为解决发展养殖业中疑难问题的专司机构;支持养殖大户联合组建包括冷配、防疫、治疗、交易等全方位服务的技术合作社、面向社会实行有偿服务;落实帮持责任,县、镇领导要各自联系养殖产业大户,要把发展牛、羊骨干产业作为对包村联户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