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是浙江省32个重点老区县和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全市有14个革命老区乡镇(街道)、169个革命老区村。这里不仅有绿色生态环境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更有红色革命精神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龙泉与浙江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抗战时期,浙大西迁过程中在龙泉设立分校并坚持办学七年,在最艰难的岁月,龙泉人民与浙大师生风雨同舟、血脉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段难忘的历史篇章。深厚的历史渊源,让双方凝聚起并践行着“龙泉是浙大永远的精神家园,浙大是龙泉坚强的发展后盾”的共识。2007年,龙泉主动“牵手”浙大、“联姻”浙大,提出并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举措,借力借智浙大,着力破解经济发展、振兴老区中的科技薄弱、人才紧缺等“老难题”“大难题”,努力闯出老区振兴发展新路径。
龙泉与浙大“牵手”十六年来,双方共开展了三轮全面合作:2007年签订《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协议》,实施“18515”行动计划;2013年签订《共建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点协议》,实施“15582”工程;2018年签订《合作共建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协议》,落实“13550”行动计划。
牵手浙大,让龙泉发展“红利”拉满,让老区振兴活力迸发。
双方以打造创新平台、实施科研项目、引进科技人才为着力点,坚持一二三产全覆盖合作、科教文卫全领域合作。背靠浙大,龙泉发展迈进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出了老区振兴新步伐 :
全市GDP从2006年的 33.4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17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优到10.6:35.05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 1.7 亿元突破到1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44 元提高到573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815元提高到 30424 元。
龙泉先后获评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先进基地,创成全国集体林业改革试验区、全省绿色发展先行市、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荣获全国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等。
共建创新平台,给老区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龙泉立足当地产业禀赋,依托浙大雄厚的科技研发能力,双方合作共建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创成省级企业研究院 11家(其中省级重点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6家,联动推进科技研发,推广科技运用赋能产业迭代升级。
其中,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成立后,共实施县市级以上合作项目8项,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7项,获科技奖项4项,申请专利17项,参与制定标准7项,研制省级新产品4项。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以来,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美国专利2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篇,完成成果鉴定1项。
创新平台牵引项目实施、科技项目申报和研发经费争取。双方合作以来,共实施合作项目610项,获国家级科技项目20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1个、省级科技项目265项,获科研补助经费1.95亿元。
创新平台构建起“小山城大科技”新模式。龙泉市多次获评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成为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2022 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1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9.2%、20.8%和35.3%。
聘任首席专家,引领支撑产业迭代升级
以与浙大合作为重点,龙泉先后与国内外94家科研院校(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建立合作专家教授总数达383位,其中聘任了汽配、竹、茶、菌、蔬等11个产业首席专家,建立起“一个主导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套扶持政策、一批示范项目”的产业培育新机制。
“汽”势如虹,澎湃共富动能
“全国只要有汽车的地方。就有龙泉制造。”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汽车界的一句行话。与浙大合作以来,龙泉聘请浙大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所长俞小莉教授担任汽车空调产业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杨将新、熊树生教授担任市长助理,建成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龙泉创成国家级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和国家火炬龙泉汽车空调特色产业基地,汽车空调零部件跃升为全市工业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潜力最好的第一支柱产业。完整产业链引来“金凤凰”,今年8月8日,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汽车集团与龙泉签约,投资建设新能源热管理系统项目。
“菌菇棒”成为了共富“加油棒”。
龙泉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黑木耳之乡,食药用菌产业一直以来是龙泉富有生命力的“草根产业”。近年来,食药用菌产业在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毛碧增研究员带领下,成功培育食用菌生产机械设备制造企业2家,打造省级特色菌园3个、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点3个,并在全省率先成功应用黑木耳液体菌种和灵芝工厂化生产技术。
目前,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品牌价值近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龙泉黑木耳品牌价值近20亿元,位居全国第六。在首席专家的引领带动下,小菌楚“蘑”力十足,撑起老区振兴“富民伞”。
龙泉金观音茶“横空出世”龙泉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以“色味双绝”著称。近年来,浙江大学汤一教授立足龙泉优质生态研发出龙泉金观音乌龙茶、红茶系列新产品,获评中华文化名茶称号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6.6万亩,总产量 2826吨,产值2.2亿元,培育出丽水市级以上茶叶农业龙头企业6家,茶叶加工厂45家。
“龙泉绿”俏销杭城。产业首席专家帮助培育了“龙泉绿”蔬菜,浙江大学汪炳良教授引领培育蔬菜新优品种、研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开展品牌培育。202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1.64万亩,总产量18.7 万吨,龙泉入选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别是种植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蔬菜每年都俏销杭城大型商超。
承接优质资源,龙泉百姓幸福感不断拉满
针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生改善任务艰巨的现实,龙泉在市校合作中全力争取、全面承接浙大等高校的优质资源、优势人才,让人民群众获得感、保障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文化经典产业成为“共富”鲜活样本。
青瓷、宝剑是龙泉的千年文脉、传世经典。龙泉着力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活化利用,协同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相统一,浙大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指导龙泉建成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金宏龙泉青瓷堆积法制造技术研究院,成功攻坚龙泉青瓷产业关键共性难题“铝质高强度龙泉青瓷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面向龙泉青瓷柔性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均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剑瓷文化响誉全球,龙泉青瓷成为全球首个“人类非遗”,龙泉宝剑入选首批“国家非遗”;剑瓷产业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022年,产业增加值 10.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 8.5%,占CDP比重5.92%。龙泉的百姓自豪地说,瓷与剑“一文一武”“静一动”,既能在品瓷论剑中陶冶情操,又能通过“制瓷铸剑”中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
龙泉地处浙西南,离省城远过去群众赴大医院就诊看病极不方便。借与浙大合作千载难逢良机,推动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深度融合作,浙大二院累计下沉常驻专家 111人,周末专家400余人次,参与手术 8000余台,开展大型义诊活动30余场,实现了“周周有名医,天天有专家”;建成浙西南地区县级医院规模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开通大病“直通车”,与浙大二院开展直升机空中急救转运、5G救护车急救转运;开设浙大二院龙泉名医馆,搭建远程会诊、多学科联合会诊、一站式双向转诊等医疗服务平台。
龙泉教育饱含“浙大元素”浙江大学以延续当年浙江大学在龙泉办学的历史情怀,与龙泉共建“龙泉浙大中学”,并于2016年9月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学校的建成,优化了龙泉教育布局、缓减了龙泉高中资源紧缺矛盾,满足了广大学子接受普高教育的需求。同时,浙大还加强了对龙泉基础教育的指导帮扶,安排教授、校友、学生前来访问讲学、参加社会实践,为龙泉培养各类人才。在双方合作初期,浙大将龙泉一中列入西部学子计划,每年提供定向自主招生名额;浙大校友还设立“李摩西助学基金”,为初三优秀毕业生提供助学金。
浙大是龙泉强大的发展后盾,龙泉是浙大永远的精神家园。背靠浙大、牵手浙大,龙泉经济发展、老区振兴必将动力澎湃、活力四射!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龙泉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