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本地动态本地动态
芝罘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学习贯彻全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培训班精神 提出芝罘区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的建议
2023-08-11 09:32:52来源:芝罘区老促会作者:宫翠玲

为进一步加强芝罘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利用,切实讲好芝罘红色故事,2023年4--7月,芝罘区老促会联合芝罘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党史办、文旅局等部门,先后到虹口宾馆一号楼(烟台第二次解放中共烟台市委旧址)、烟台山胶东革命纪念馆、抗日烈士纪念碑、二马路东花园许端云烈士纪念像、芝水社区东江纵队北撤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红色文化旧址进行实地调研,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党史专家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相关建议。

8月4日下午,芝罘区老促会召开一届三次会长办公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教育培训中心揭牌暨全国市、县老促会会长专题培训班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芝罘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的建议》调研报告,报告提出:

一、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

烟台是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芝罘作为烟台老城区和中心城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23年就有了胶东第一名共产党员郭寿生,1924年有了烟台第一个党小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领导芝罘人民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源对于涵养民族情感、培养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全民道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工程。

(一)红色文化资源家底基本摸清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区文旅局等部门经过艰苦努力,完成了芝罘区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家底。根据普查结果,芝罘区共有革命遗址29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0处,纪念设施3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1处,省级文物保护3处、市级文物保护8处。共普查各类线索42条,经专家论证、档案查阅、历史文献考证核对、现场比对、人物采访等相关程序,确认革命遗址共29处。

(二)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有力推进

1、党史研究和党史专著编撰成果丰硕。近年来芝罘区启动了“红色文化丛书”的编纂工作,《芝罘红色记忆》《铭记党的光辉历程 打造烟台首善之区——中共芝罘区地方史市民阅读手册》《巍巍丰碑——中共芝罘区历史图集(1921——1949)》《芝罘烽火——中共烟台市芝罘区地方史青少年读本》《烟台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党组织创建者——郭寿生纪念图文集》《烈火青春——许端云烈士传》等成果相继编撰出版。通过生动鲜活的红色文化读本,让人们重温革命先辈们出生入死的革命生涯和高风亮节,从革命先辈们的风范榜样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为全区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执行能力、锤炼过硬队伍提供精神读本。

2、红色文化资料征集亮点纷呈。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把红色文化建设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精神家园紧密结合起来,以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救性征集红色文化资料。根据上级部署,在全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革命遗址普查。组织人员深入到各社区、各村,深入群众调查座谈,查找遗址的具体地点,调查有关资料。对经过考察、核实、确认的遗址名单,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进行调查,形成了完整的革命遗址系统资料,为保护利用打下基础。

在史料征集中着重挖掘芝罘历史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传奇性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外出采访、电话网络沟通等方式,对邓中夏来烟台的情况进行史料查证;到北京采访了华楠将军、徐中夫、林一夫等老一辈英雄人物,征集了珍贵的革命史料;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做好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著名收藏家王景文先生捐赠889件稀有的红色文物工作,成为全市红色文化建设中的重大成果,并举办了王景文捐赠藏品展览。时任市委主要领导亲临仪式现场,颁发荣誉证书并观看了全部文物。

认真做好旧村旧居改造中红色文化史料的征集工作。近年来,全区旧城旧居改造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些村庄短时间内成片消失,各类红色文化资料和传统文化遗迹以及村廓老街、古屋旧宅、老树古井等根脉性的标志物随之烟消云散,一些亲身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人也随着村居改造而搬迁,红色记忆、历史渊源若不加以保护将因此断裂,对这些即将消失的珍贵资料进行抢救性征集意义重大。近几年,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采取面上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在一些村庄和社区抢救性征集了珍贵的红色文物600多件,对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人进行了抢救性的采访,通过文字和录音录像等媒介把老人们的红色记忆固定下来。

3、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和区情知识宣讲”、“红色文化及区情图书进社区”等活动。深入街道、社区、广场、学校和军营,宣讲芝罘的红色文化,向听众赠送红色文化图书,广渠道、多形式、分层面把党史知识、地情知识,传输到更多的居民当中。

在全市率先举办“社区红色文化流动墙”等一系列宣传展览活动。连续多年在街道社区举办《历史的丰碑》、《辉煌的足迹》、《赏名画、知党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大型图片展。展览以征集的红色文化资料为基础,精心编配图片和文字,精心设计制作,采用易于拆卸、组装的活动刊板形式,在多个街道、社区、居民区进行巡回展览,形成一道流动的红色文化墙,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增强市民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在《烟台晚报》等媒体上开设《芝罘党史记忆》专栏,开展《我的父亲——烟台首位共产党员》系列报道活动,邀请烟台第一位共产党员、第一个党组织创建者郭寿生的女儿郭丹珊来芝罘寻找父亲战斗的足迹,讲述父亲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进一步收集丰富了烟台党组织创建早期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储备了资源,同时大版面、高密度的媒体宣传,也浓厚了红色文化氛围。近年来,在各类媒体开辟红色文化专栏、专版等发表文章300多篇,还先后协助山东电视台《山东往事》、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烟台电视台《聚焦烟台》等栏目拍摄了《杨禄奎事件》、《美舰来烟》、《江面上的红色舰队》、《东江纵队》等多部电视专题片,提供了大量史料,组织专家座谈、采访,协调有关文物单位进行外景拍摄,为红色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的建议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存,不仅有着明显的教育功能、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也富含强烈的历史、政治色彩。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利用,不仅是我们应当履行的文化传承使命,也是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意识。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用足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铭记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和守护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要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许多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一旦毁坏其损失将难以弥补;一些革命前辈和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传承的亲历者,有的离世,有的年岁增高记忆力减退,如果不进行抢救性采访,红色记忆将会缺损、断裂。

(二)强化战略思维,整体谋篇布局。着眼于推动芝罘区向更高层次跨越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区的目标,将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通盘考虑,抓好顶层设计、搞好结合融合。要与城市更新、城市环境改造提升相结合,把红色史迹视为芝罘文脉的节点、精神的高地,战斗的堡垒,将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严格执行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规定,做到应保尽保、合理利用,整体规划、协同推进。要与宣传思想工作相结合,在规划部署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时,注重讲好芝罘红色故事,弘扬芝罘革命传统,让红色文化成为芝罘城市精神的内核、城市名片的底色。要整合跨领域、跨专业研究力量,由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牵头,吸纳组织、宣传、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及纪念场馆有关专家,组建兼合式的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学术团队,以人物、事件、史料、精神等为重点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开展课题研讨、成果发布、精神宣讲等活动。

(三)突出保护传承,激活红色记忆。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坚持保护优先、抢救第一,进一步摸清红色文化资源底数,做好资源搜集、整理和数据化建档工作,绘制芝罘“红色文化家谱”;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价值评估鉴定和修缮维护,对该列入文物保护级别的要尽快列入,如东江纵队北撤在芝水社区的司令部旧址,要加快推进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的工作。对未达保护级别的红色文化资源旧址遗址遗迹,均要挂牌或立碑铭记。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和载体,主动适应大众需求和传播规律,发挥红色文化展馆、展厅的作用,优化展陈内容,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展陈方式,强化互动性、参与性;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平台作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为宣传制高点,推动红色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层,使红色基因融入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社会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意识,构筑全区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要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能力,在历史故事和革命精神发掘上下功夫,讲好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人物、故事和精神,以触动受众的心灵,在灵魂深处的对话中教育人、激励人。

(四)合理开发利用,推动融合发展。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这不仅可以发挥其经济价值,也是传承、保护的有效途径。首先,注重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强化规划引领,加强资源整合,把红色文化资源与芝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现代创新元素等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打通各领域、各行业资源要素的连接,完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转型升级;强化精品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推出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精品线路与精品景区,培育生成红色旅游项目和产品,激活红色旅游市场;强化融合发展,将红色文化与芝罘的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相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与红色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互促共进、融合共生;强化标准化、品质化服务,以绣花功夫做好芝罘旅游设计、公共服务规划,整体提升旅游规划质量,优化旅游体验品质感。其次,注重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讲好芝罘红色故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时代主题,通过官方策划、媒体引导和组织专门力量,挖掘芝罘红色历史题材,开展红色文学、歌曲、影视剧等文艺创作;坚持历史厚重感和大众传播规律兼顾,做到既有大部头、重头戏,又有短平快、小清新,反对低俗庸俗媚俗,深耕细作、推陈出新。最后,注重抓好文创产品研发。引导创意产业、非遗传承人等,着眼于把芝罘红色故事、革命历史人物与“剪纸、彩塑、烙画、核雕、编织、编结”等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与主题宣传或专题展陈活动相配合,与大众日常生活需要相契合,设计研发相关日用品、工艺品等既富有深厚红色文化内涵又颇具实用性的文创产品;鼓励支持网络动漫企业研发出品反映芝罘红色文化的网络动漫、网络游戏、动漫衍生品等文化产品,努力形成设计、研发、生产、营销一条龙的红色文化产业链。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区红色文化发掘保护利用协调机制,加强宣传、文化旅游、教育、发改、规划、财政等部门的协调衔接。加大资金投入,将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扶持资金的作用,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红色文化管理、讲解、技术人员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激励机制,建立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数据库,借鉴青年志愿者服务模式,健全红色文化志愿者服务常态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成为红色文化的拥护者、传播者、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