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外地之窗外地之窗
滚滚延河水 ——老区现代化建设在路上之延安篇
2023-08-10 16:06:12来源:中国老区建设作者:刘志强 王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革命老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革命老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承载地。本刊以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展现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老区,听党话跟党走,担当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实现现代化征途上的新实践新作为。

“看到城市快速发展以及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令我激动不已,我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圣地的时代新风貌。”格林达纳记者苏琳·玛丽亚·劳楚彤说。

阳光明媚的 5 月,来自非洲、亚太、加勒比地区 38 个国家的45 名外媒记者走进延安,透过延安这个窗口,感受一个充满活力、飞速发展的中国。

80 多年前,也曾有一批批国际友人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只为一睹延安,一睹这座承载着未来中国希望的城市。他们向世界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人敌后抗战的英勇事迹,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他们中有人的部分骨灰撒进了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延河之中。

汩汩清泉从陕西省靖边县东南部白于山区的红沙石缝里流淌而出,这里是延河的源头。延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志丹、安塞,穿过延安城,在土石峡谷、峻岭沟道间奔涌 286.9 公里,最终于延长县南河沟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延安境内的河水滋养着延州大地,也滋养了中国革命 ;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星火”走向“燎原”的伟大历程,也见证着延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蝶变。

革命圣地激变红色基地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中央红军到陕北。

1935年秋,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吴起镇,自此开启了陕北十三年的辉煌篇章。

十三年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弱变强、走向胜利,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延安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革命圣地。

延安市现有革命旧址 445 处,革命类纪念馆 19 座,馆藏革命文物 43673 件(套),还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3 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6 处。毫不夸张地说,走在延安的大街小巷,蓦然抬头,便可能看见一座

革命纪念馆或一处革命旧址立于眼前。

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南泥湾……一口口窑洞、一件件革命文物,记录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红色故事,讲述着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所作的卓越贡献,山川河流皆为见证。

近年来,延安市按照“老城核心区多拆少建、革命旧址周边只拆不建”的决策部署,完成了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四·八”烈士陵园、鲁艺等旧址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腾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先后投入 6 亿多元,维修保护了枣园、鲁艺、西北局等革命旧址 47 处。延安全市严格革命文物修缮项目管理,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保持原貌”的保护原则,最大限度呈现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连续性,在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将桥儿沟、清凉山、西北局等旧址 600 余孔窑洞活化利用,全力实施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行。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称的延安,为活化利用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大学校”“大培训”“大熔炉”作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编辑出版《图说延安十三年》《红色记忆——走进延安革命纪念地》等系列丛书 36 部 19 万余册;开展“革命文物开学第一课”,举办陕西省“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培训班”,培育“小小讲解员”近万名 ;推出云端数字展览馆,截至今年 3 月,数字展馆的“云上”浏览量已经超过 4800万次。

延安市老促会、市乡村振兴协会倾心打造“红色乡村书社”、“红色校园书社”,通过企业捐资购书、个人捐书等形式,为乡村、学校建设书社,以满足乡村基层干部群众和学生读书的需求,也为学习红色历史、弘扬老区精神提供平台。延安市老促会计划将与县区老促会一同联手,用三到五年时间援建 80 至 100 个红色书社。

“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来这里参观,就是要深刻体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而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后,我更加理解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的深刻内涵,更加坚定了我为党的事业竭诚奋斗的信心。”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依旧人潮涌动。因为参观者众多,讲解员已经不够用。一个讲解员身后跟着几十人是常见的景象,大家希望在精彩的讲解中品味红色历史,更加深刻地感悟曾经的艰辛与光荣。

平常的日子尚且如此,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五一”假期,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待游客近 10万人次,游客接待量创同期历史新高。

杨家岭,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党的七大召开地,“五一”假期期间共接待游客6万多人,其中5月1日当天游客最多,超过2.3万人。

南泥湾,延安精神发源地,中国军垦、农垦事业发祥地,“五一”假期期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万人。

梁家河村,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望 :“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今年的“五一”假期,平均每天有3000 人到这个小小的陕北村庄参观学习。

……

延河叮咚流过,它曾陪伴革命年代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畅谈理想,如今又听到全国各地前往延安探寻红色文化的来客感叹着不虚此行。

荒漠赤地蝶变绿洲沃土

延安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

这座因红色革命印记而闻名的县城,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启了一场新的革命——一场名为“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

1998年,吴起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全县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仅1999年一年,吴起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全部种树种草。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在延安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退耕还林开始从延安走向全国。

经过二十多年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经验的积累,吴起县主要在“封、改、退、还、建、调、转、促、精、提、增、管”几个字上下功夫,注重解决林牧、林农矛盾,探索开展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增加退耕还林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3.2亿元,有22876户105426人享受政策,户均补助101416元,人均补助22006元,是全国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

吴起清晰的绿色边界,像一枚退耕还林的绿色奖章镶嵌在高原之上,成为延安乃至全国退耕还林的典型。

退耕还林,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包含了无数艰辛。那些耕地曾养活了黄土高原上祖祖辈辈多少代人,一朝退耕,纵然可以拿到补助,农民一开始也不是全然接受的,但最终他们还是坚持做了,满怀热情。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延安干部群众同工同劳。他们在荒坡植绿,汗水洒遍每道川梁沟峁。有时正栽幼苗,沙尘一起,遮天蔽日,但所有人都不曾退却,坚信这漫山绿芽,终将从黄土地里蓬勃而出。

在延安当过2年县长、10年县(区)委书记、8年副市长,亲自推动过延安市退耕还林工作,现任延安市老促会、市乡村振兴协会会长的杨霄动情地说 :“延安百姓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为黄河下游的建设发展作了贡献。”20 年间,他曾跑过全市80%以上的村,一年跑6万公里的路,老区人民的需要、付出、奋斗、欣慰,他都记在心上。

廿载风雨路,荒山终成林。截至2021年,延安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 亩,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 53.07%,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13个县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 400 公里。

延安老区人民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在这场新的绿色革命中,老区人民又走在了前列,“干革命走在前头,搞建设力争上游”的精神不曾改变。

为了回报老区人民,延安市通过直接补助、优化林分结构、开展特色产业建设等方式,使老区人民得到更大实惠。二十年间,国家兑现延安市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40多亿元,人均补助9622元,延安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50 多亿元,还不包括数以亿计的农民投工投劳。延安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主,红枣、花椒等经济林以及棚栽、养殖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30多万亩,发展干果经济林面积200多万亩……2018年5月,全市整体脱贫摘帽,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

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从前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连绵起伏的青色山丘在蓝天之下拔地而起,走近才看清,原来是栽满了绿树的土塬塬。黄土高原上再没有黄沙漫天,延安处处绿意演漾。真应了贺敬之诗中的那句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上世纪 80 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在考察延安后断言 :“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或许这一判断并没有错,只是他们低估了延安人民的力量,那是一种有着火一般的热烈又如同水一般源远流长的力量。

自然并没有给这片土地特别的馈赠,但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借自身的艰苦奋斗再造了一个山川秀美的陕北地区,作为绿色革命起点的延安,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它的风采、它伟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延安以何种面貌踏上新征程?以碧水蓝天,以苍翠遍野。

荒山荒坡蜕变金山银山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延安考察,走进果园了解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并指出 :“延安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1947 年,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青年农民李新安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 200 余株苹果树苗,建成了洛川第一座苹果园。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这些被他们嘲讽为“干柴棒”的树上结出的红果果,在几十年后会成为延安农民土里刨“金”的最大依凭,成为延安老区的靓丽名片。

走进黄陵县隆坊镇,站在村道上,左右两边都是苹果园,但能明显看出它们的不同。右边园区的苹果树种植间距较大,每棵树的枝条上都缠有装着土的塑料袋,而左边园区的苹果树种植得更密,它们的枝条也都向上自由伸展着。

“右边是旧果园,一般都要给苹果树吊带拉枝,树枝横着好结果儿。新果园就不一样了,这些树靠它们结出的苹果自己拉枝。”果园负责人介绍道,“普通果树五年一挂果,这些矮化密植的品种,去年栽树今年就能收获。”

新果园中,矮化密植的苹果树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果树之上的防雹网成为阻击冰雹灾害的利器,地布铺在土层之上抗旱保墒,水坝涵养着水源。

延川县文安驿镇苹果绿色生态循环苹果示范园区,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着果园内风向、光照、温湿度等要素,病虫测报机、土壤温湿分析仪等设备一应俱全,展示着现代智慧果园建设成果。同时,示范区通过“主道 + 细管+ 针头”等管路,将“水溶肥 +沼液 + 水”的混配肥料精准输送到果树根系,推进了“果—沼—畜”水肥一体化循环农业建设。一条条滴灌管道连接着一棵棵果树,苹果“金扁担”挑起了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种植技术升级,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安塞区沿河湾镇人大主席张光红向来到南沟村苹果园的参观者自豪地介绍道:“像红元帅、黄元帅、青香蕉这些品种,都被咱们现在这个红富士取代了,红富士无论颜值、色泽、口感都更胜一筹!”黄陵艾普林科百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引进大卫嘎啦、信浓金、绯脆、美味、烟富8号和宫藤富士六个国内国际新优品种,不仅实现了苹果外观和口感的提升,还为全年苹果增产、果农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2022年延安全市苹果总面积331.6万亩,综合产值446.02亿元,其中鲜果产值240.47亿元,果农人均鲜果产值达3万元.全市GDP的6.28%、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和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均来自苹果产业。而走出了延安苹果第一人、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的洛川县,全县有5万农户、4万小汽车,农民过上了“劳作在广袤的田间,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的幸福生活。延安苹果成为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要致富,也要健康。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缺硒可引起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失调,导致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生。中国有72%的地区为缺硒地区,黄土高原一带是典型的缺硒疾病高发区之一。2019年以来,延安市老促会、市乡村振兴协会与中农协富硒委开展富硒苹果生产技术合作,组织苹果合作社生产富硒苹果,2023年富硒苹果面积发展到了7000多亩。其中,宝塔区临镇镇发展“有机 + 富硒”特色农业名片,电商年销售苹果超30万件,销售金额超3000万元。同时多次举办富硒产业知识培训班和主题科普活动,帮助更多农民家庭认识硒、了解硒,通过饮食补硒、科学补硒,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解硒知识、发展硒产业”的良好氛围。延安苹果携着“硒”望而来,“苹果产业既是致富产业,更是健康产业、民生产业”。

洛川县美域高公司鲜果工厂车间内,现代化4.0智能选果线可以根据苹果的大小、重量、品质将其分装进相应的箱子,质量不合格的苹果则被送入残次果通道,以此来保证装好的每一箱苹果基本重量一致、色泽统一。去年收获的苹果存储在冷气库中,最大程度地锁定了苹果的水分、营养和鲜度。冷气库中的苹果,无论从口感还是品相来说,都和刚采摘时相差无几。

“延安好果,咬一口脆甜多汁、滋味丰厚……”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苹果加工工厂里,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4名主播正在同时直播。据介绍,苹果销售旺季时,一天会有数十名主播在这里直播卖苹果。顶端果业聚焦销售发力,立足于在线上各大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推广销售不同价位、不同包装的苹果。

红色沃土生长出红色苹果,红色苹果已经成为致富果、健康果、创新果。

70多年前那200余棵小树苗何以发展成今天的大产业?“红果果”何以铸就金山银山?我们可以罗列出很多条原因,而归根到底总结为一句话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烂泥洼淬变幸福湾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一首《南泥湾》,歌颂着一片美丽的红色沃土、一段艰苦奋斗的难忘岁月,传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陈列着一张由林伯渠题词的“生产模范”奖状。奖状的内容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花边,水稻、牛羊、纺车、布匹、枪支等元素整齐排列其上。在这张小小的奖状上,我们似乎可以窥见那段大生产运动的历史。战士们凭借着一把锄一支枪,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与当地百姓一同创造了大量财富,让从前的“烂泥洼”摇身一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烂泥洼终成历史,而今天的南泥湾正加快速度向着建设“幸福湾”的目标大步前进。

2016年,新时代南泥湾人沿循先辈足迹,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要求,按照市委“创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红色教育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省级产业开发区”新目标,围绕“红色基因铸魂、科技创新引领、招商引资带动、绿色产业富民”总体思路,拉开了南泥湾的建设大幕。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大生产纪念广场、农垦教育基地、民兵训练基地、金盆湾研学基地、劳模工匠学院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和学员,红色精神食粮拔节生长 ;高质量稻田、生态渔业养殖园、现代农业物流园区、临镇冷链仓储加工厂建成投用,昔日农垦事业起源地正逐步变身乡村振兴样板间 ;植被覆盖率超过87%,建起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水韵江南”味道更足 ;温馨小区、安置房A区、马坊华润希望小镇等落地建成,132个农家乐、民宿等乡村经济开业运营,11800 多名农民农工在家门口就业,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至2022年底,南泥湾核心区5.65平方公里建设完成,常住人口和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8万、19950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15%、110%。南泥湾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累计培训学员9万人次。2022年实现税收2001万元。

一走进南泥湾开发区规划馆,就能看见整面白墙上印有六列大字 :建设红色精神食粮策源地,建设西北农业科技试验田,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间,建设西北一流生态康养地,建设省级产业开发区。这是南泥湾开发区的目标定位,也会如历史上南泥湾曾华丽蜕变一样终成现实。不久的将来,一个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更加美丽的南泥湾一定会卓立于中国西部,傲立于世界东方。

偏远山村嬗变圣地福园

延河水静静流淌,隔开了延安的老城与新区。

过去的延安主城区主要分布在几条沟道当中,沿河谷呈“Y”字型展开,是典型的线型城市。36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建成区容纳了50万人口,“在这么一点平川,不要说发展经济了,人要居住下来,转个身都拥挤”。城景争地,交通拥堵,城区内革命旧址被严重挤压或蚕食.10多万山体市民难以安居。延安发展困难重重。

但延安人民向来擅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创造希望实现突围。

没有地,就再造一片地 ;山拦了路,就削平那座山。2011年12月,延安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新战略。第二年,延安新区正式开工建设。

投资千亿,削平33座大山,填沟造地建城,短短十年时间,一座30多平方公里、可容纳20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城区已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冉冉升起。

——疏朗之城,生态优先。与老城区的狭窄拥挤截然不同,延安新区马路宽阔,各大现代设施之间疏密得当,碧色填补着城市的空地,风一起,绿树摇曳。延安新区按照“一环围合、一网覆盖、五廊贯通、公园棋布”的生态格局,实施城市绿化1.54万亩,植被覆盖率达48.07%,建成5000余亩的景观生态体系,花海绿洲衬托、特色公园支撑、景观廊道连接、街头绿地点缀的花园式生活环境基本形成。

——传统元素,现代装扮。整个延安新区富含窑洞元素,许多建筑以窑洞为型设计空间,或以窑洞元素为点缀进行装饰。在混凝土、玻璃、金属为主体搭建的现代城市,窑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传承着地域文化,也为现代化新区的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文商中心,教育重心。作为延安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新区要承担为中心城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职能。新区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购物中心、大型商超、建材家居城、农副商品批发城等一应俱全,体育馆、博物馆、大剧院、会展中心等集聚于此,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100%,延安新区将被打造成为全市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此外,新区规划建设34所幼儿园、18所中小学,目前已有13所幼儿园、5所小学、8所中学建成投用。

在延安新区为民服务中心西侧,有一座占地面积约1374亩的新经济产业园正在建设当中。园区依托延安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坚持“互联网 +”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核心产业,配套公寓、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新经济生态圈。目前,延安新区已初步构建了以文化、教育、体育、创新创业为“中轴”,以延安新经济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为“两翼”的产业格局,走过辉煌岁月的延安依然未来可期。

顺着延安新区中轴线由北向南一路往前,经为民服务中心、人民公园、延安市博物馆、大剧院、文化公园、全民健身运动中心,顶点正对宝塔山。面向延河,眺望宝塔,仿佛隔着历史长河回首过去。隔了悠长岁月,延安精神仍然熠熠生辉,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延安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革命老区延安紧跟时代步伐,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踏步地前进着。据了解,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31.93 亿元,增长4.6%,地方财政收入180.4亿元,增长2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938元、15237元,增长4.2%、6.9%,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延安老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在大大提升。

历史终将一如既往地厚爱这片土地。延河水哺育着这里,延安精神屹立于这里,两百多万干部群众奋斗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