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全面起势之年,烟台将如何出招?
粮食、大豆播种面积分别达到454.2万亩、12.5万亩以上,推进“1+6”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启动第二批1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和103个样板村建设……
近日,烟台公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为全年乡村振兴工作擘画了路线图。
按照《意见》,今年,烟台将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聚焦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
粮食供给
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4.2万亩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今年,烟台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粮食、大豆播种面积分别达到454.2万亩、12.5万亩以上,完成2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提高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加快推进吨粮镇建设。落实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实施粮食减损行动,强化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节粮减损。
“菜篮子”既要拎稳,又要丰富。烟台将加快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确保畜禽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充足,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15万吨、增长4.6%。加快蔬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引进新品种20个以上,保障蔬菜产品周年供应。认定一批“肉菜蛋奶”稳产保供生产基地。全面提升海洋牧场建设水平,“百箱计划”新开工建设智能网箱8座,新增省级以上示范区3处,新增面积10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
为农民撑起保险“防护网”,今年将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在4个产粮大县全面推广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力争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投保率达到80%以上,实现“愿保尽保”,取消主粮作物县级负担。积极拓宽苹果、葡萄、大樱桃和奶牛、生猪等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生猪“保险+期货”试点,有效提升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
烟台将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生态农场、轮作休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等农业绿色生产方式,集成推广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96%以上。
优势特色产业
推进“1+6”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今年,烟台将加快培育烟台苹果1个千亿级和白羽肉鸡、生猪、海参、葡萄与葡萄酒、花生与食用油、龙口粉丝等6个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苹果产业方面,继续推进老龄果园改造三年行动,改造老龄果园27万亩,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现代苹果园,推动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重振。支持蓬莱区、栖霞市、招远市建设国家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东方海岸果谷”等大项目落地落实。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支持莱山区、蓬莱区、龙口市、开发区等葡萄种植加工、葡萄酒生产优势区发展,举办2022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暨张裕13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花生与食用油产业,以鲁花、龙大、枫林等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引领,培育壮大“烟台大花生”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花生特色品种繁育基地、高油酸新品种种植区、出口型花生主产区、高水平加工基地及现代化示范基地。白羽肉鸡产业,依托益生、民和、仙坛、春雪等肉鸡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肉种鸡养殖场、智能化鸡苗孵化厂、商品肉鸡养殖示范场及智慧化鸡产品加工厂建设,全年肉鸡出栏达到2.5亿只、增长13.6%。生猪产业,依托龙大、新希望、大北农等生猪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全市能繁母猪保有量27.5万头,生猪出栏450万头。海参产业,支持开发区围绕海参产业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举办2022世界海参产业(烟台)博览会暨海洋食材展等系列活动。组建海参产业研究院,开展“烟台溯源好海参”质量品牌体系建设。龙口粉丝产业,积极发展即食粉丝、保健粉丝等功能性食品和高端蛋白深加工,建设全国粉丝加工引领区、集聚区,提升招远“中国粉丝之都”影响力。
烟台将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雁阵群培育工程,力争年内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市级龙头企业40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7家、86家和280家以上。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40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家。
在农业品牌提升方面,烟台将着力打造“烟台仙果”全品类整体区域公用品牌,做好“品道烟台仙果香”文化内涵推介传播。持续放大“烟台海参”“烟台大樱桃”“莱阳梨”“龙口粉丝”“烟台大花生”等特色品牌价值。
烟台将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引导区市因地制宜确立1-2个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生态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势明显、就业容量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产业集群。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
烟台将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加快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打造以莱阳食品工业园为领建园区,以鲁花、龙大、春雪、喜旺等为“链主”企业的食品产业链。支持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改造升级,优化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布局,推进海阳、栖霞、招远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年内全市农产品网销额超过50亿元。持续提升农业外向度,畅通国内国外“双循环”,农产品出口额保持在35亿美元以上。深入开展“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市级4个,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以上,省乡土产业名品村100个。
科技创新
组建10个全链条育种攻关联合团队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烟台将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甘薯、苹果、葡萄、肉鸡等我市优势农业品种,组建10个全链条育种攻关联合团队,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新品系3个以上。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和优良品种技术攻关,完善水产原良种保障体系,力争年产水产苗种4000亿单位以上,产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在科创平台建设上,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粮食安全、农业智慧化信息化产业化、农业绿色发展等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国家苹果育种中心(烟台)、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山东省甘薯示范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酿酒葡萄良种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加快发展,促进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创新。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动高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
烟台将高质量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加快适宜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等高端智能机械装备研发制造,提高重点设施农业、特色果品、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淘汰老旧农机装备,加快节能环保、精准高效、大型复式农机装备示范推广,提升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
在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方面,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进农村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社区建设,加快农机、灌溉设施、渔船等农业装备数字化改造。全市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到40%以上,有条件的重点村实现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建设烟台市农业农村工作“一张图”信息化平台,推动农业资源要素、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应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烟台将启动“双百计划”评选,引进现代农业急需紧缺科技人才。做好“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事业单位涉农人才招聘、省公费生招生,补充农业农村专业人才。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评定职业农民职称200人。持续开展乡村之星选拔工作,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以上。选派教师和科技、医务、文旅工作者到基层服务,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农村聚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稳定农技推广队伍,鼓励科技人才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村卫生室医生执业医师化率达到50%。加快省市级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培训1万人次,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
乡村建设
启动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片样板村建设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面改进乡村治理,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烟台将坚持整县整镇谋划、统筹整合推进、片区一体发展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集成齐鲁样板示范区、产业强镇等政策,打造带动作用明显的乡村振兴示范镇10个以上。巩固拓展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和样板村建设成果,推动资金、政策和资源集中投放,启动第二批13个示范片和103个样板村建设,高标准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分类推进三类村庄梯次晋级,年内一类村比例达到45%以上,三类村比例降至10%以下。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45%的农村常住庭院建成美丽庭院。
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方面,重点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涂乱画、线路杂乱、残垣断壁。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排查整治农村黑臭水体,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全域绿化行动,力争建成市级森林示范乡镇5个,森林示范村居50个。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抓好庭院绿化、见缝插绿等乡村增绿工程,全域推进镇村绿化美化工作。
烟台将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提升行动,统筹道路、水、电、气等各类管网工程序列。深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对老化管网及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分类提升1018个村庄供水保障水平。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电网500公里,推动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农村清洁取暖新改造16.3万户。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改造农村公路里程2000公里。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建设,深化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年内基本实现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全覆盖……今年,烟台将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在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方面,烟台将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头雁领航”工程,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规范运行“村事通”智慧监管平台。深化提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加大联合社组建力度,力争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实现明显增长。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乡村、进社区。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方面,将推行“枫桥经验”,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脱贫攻坚、全面振兴
支持重点帮扶镇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今年,烟台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完善“1+4”防返贫动态监测督控工作体系,对符合监测帮扶条件的农村困难人口做到早发现、早纳入、早帮扶,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完善分层分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在帮扶政策方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深入实施“百企助百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现100个重点帮扶村全覆盖。深入开展“优居工程”,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改善脱贫人口家居环境。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持续做好省内协作帮扶工作,落实省内涉农县(市、区)乡村振兴率先发展类与赶超发展类“一对一”结对帮扶。
为拓宽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渠道,烟台将支持重点帮扶镇村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帮扶项目带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等金融支持,帮助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强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护中,优先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通过以工代赈、开发公益岗位、发展残疾人辅助就业等方式,促进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烟台将支持重点帮扶镇村全面振兴,创建1个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推动产业、就业、环境、人才等方面融合发展、全面振兴。支持20个重点帮扶镇、100个重点帮扶村发展,实行领导干部包村、第一书记驻村、企业商会联村,梯次提升、整村打造,基本消除三类村。
(苗春雷 王瑜)